七年级生物说课稿(精选10篇)(七年级生物实验课说课稿)

2024-11-10 10:35:14未知 作者:深度范文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精选10篇」

一、什么是说课稿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而【说课稿】则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它不同于教案,教案只说“怎样教”,说课稿则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教师在吃透教材、简析教材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的基础上,遵循整体构思、融为一体、综合论述的原则,分块写清,分步阐述教学内容,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二、七年级生物说课稿(精选10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年级生物说课稿(精选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1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七年级生物(上)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二节《观察植物细胞》,观察植物细胞涉及的知识面较广、特别是对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归纳细胞结构要求很高,这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新课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通过对该课的学习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这对以后的自主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我选择了它作为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希望能得到各位老师的指导。

对于观察植物细胞,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等4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使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认识并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初步学会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能力目标】记住临时装片制作过程以及注意事项;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情感目标】通过制作临时装片,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制作临时装片,归纳植物细胞结构。

2、难点:成功地制作临时装片。

二、教材处理:

1、学生状况分析: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使用显微镜的技能,这时要满足他们观察微小细胞的愿望,引导他们进行主动探究学习,同时由于学生没有看到过细胞,因此在观察临时装片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制作较好的临时装片。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1)复习上节课内容,创设情境导入。

(2)讲授新课:如何制作临时装片。

(3)绘制植物细胞结构图

(4)练习。

(5)小结。

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实验探究。

2、教学手段:本节课以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为主,并采用复习、展示导入、教师演示与辅导为辅的教学手段。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与情境导入:

1、显微镜的结构由哪几部分组成?

2、显微镜的使用分哪几个步骤?

(二)制作临时装片:

1、教师演示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

(1)准备:

擦:必须将载玻片、盖玻片擦拭干净,目的是避免杂质出现于视野中。

滴:滴加清水时应适量:过多,水会溢出;过少,制片容易产生气泡。

(2)制片:

撕:撕取少量的洋葱鳞茎叶内表皮,不要将叶肉一起带下来。

展:充分将取下的洋葱表皮展开,避免重叠。

盖:盖盖玻片一侧先接触水滴边缘,然后将另一侧缓缓放下。

(3)染色:

滴: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稀碘液时适量:多了,会溢出来污染实验台;少了,染色不充分。

吸:吸水纸应有另一侧吸引,使稀碘液均匀扩散到盖玻片下。使染色充分。

2、学生练习制作临时装片

3、学生观察自制的临时装片。

(三)学生动手制作,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让学生明确: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细胞壁:保护和支持作用

(2)细胞膜:保护、控制物质的进出。

(3)叶绿体:含有叶绿素,是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部位。

(4)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

(5)细胞质:内有液泡,液泡中含有细胞液。

(6)液泡:存在于细胞质里,有细胞液。

(四)技能训练:绘画植物细胞结构图

强调绘图要领:真实;大小、位置、点线结构;名称标注齐全。

(五)课堂小结:

1、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

2、植物细胞的结构。

(六)作业布置:

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图;要求标注功能。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新教材,打破了学科体系,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体系,所以把生物圈作为第一单元,把“认识生物”作为第一章,把“生物的特征”作为第一节,做为初中生物课的开篇之作,说明了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才能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标的精神,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了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热爱生命、保护生命。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浓厚兴趣。

3、教学重点。生物的共同特征。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浓厚兴趣。

4、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5、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

由于学生刚升入初中,一切都有陌生感,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融入生物课之中,让其产生一种归属感,找到一种家的感觉。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从学生熟悉的知识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走入新知识,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教师不要把这节课引的过难,要从感性入手。第一课的教法要以培养学生对生物学产生浓厚兴趣为基点。我个人认为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在本课都应围绕“兴趣”做文章。

三、说学法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资料──长白山风光片,展示长白山的秀美山川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从学生熟知的长白山导入新课,把学生带入生物圈之中,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从感性入手,拉近了课程与学生的距离,同时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点,为后续教学打开了局面。然后让学生说出在片中看到的哪些是非生物、哪些是生物?这时可能会对某一个产生的不同的判断,这时教师不要进行评判,做出结论,而是由此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问题:如何判断什么是生物?也就是说生物应有哪些特征。

(二)分组讨论

对于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特征,教师要播放有关生物和生物的五个特征的多媒体资料,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分组讨论,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一种隐性的课程资源,课堂上要充分激活。学生通过观察和资料分析、分组讨论来探究新知识,培养了科学探究的能力,达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相互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

当学生讨论完后,教师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意见一致,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才下结论。如果意见还不一致,这时要发挥教师的作用,运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实例来加以概括和总结。

讨论时,教师要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加活动,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于学生的回答无论对或错,都要给予掌声或语言鼓励,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知识迁移

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生物除了上述特征外,还有哪些特征呢?教师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课后去收集资料。

(五)巩固与练习

为了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到前面模仿中央台《幸运52》栏目的方式,学生两人一组一个比划一个猜,通过这种形式既复习了知识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我们每个人也是生物圈的一个成员。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谈谈做为生物圈的一分子,学完本课内容有什么感想,从而提升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爱护我们和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圈的意识,懂得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七)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校园内有哪些生物,做好记录。这样既可以把课堂教学得以延续,调动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也为生物课的后续教学打下了铺垫。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所以该节在本书中乃至在本学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再来考虑“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其实是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也为下一节“生态系统”的学习作好预设。

本节知识点清晰,一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另一就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呈现的方式也直观,前者就四幅图片,后者是一个探究活动,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学目标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说课稿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说明问题的能力;

2、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

3、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2、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点;

3、利用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和难点的确立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重点又是难点;

2、“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探究是重点,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应该利用好每一次活动,来培养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四、教学方法

1、本节课贯穿观察和讨论,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本节“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并不难,运用前一节的探究活动方法完全能够完成,所以这个活动我安排在课前,课上主要是组织各小组交流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处理方法。让知识的获得渗透在过程的体验中,让成功的喜悦体现于精彩的交流中,让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活动的参与中。

五、学习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课前的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启发学生例举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环境中哪些因素的影响,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有两个好处,

1、既考验了前一节课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体现了两课内容的紧密联系;

2、创设了情景,激发了兴趣,让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呢,行云流水般引入新课。

(二)新知学习: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重点又是难点,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步:让学生观察教材的四幅图片,引导从“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间的联系展开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选择一幅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创设了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可是思维发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我的课堂风格。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是发散性的,充满灵性的。

第二步:启发学生还能找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例子吗?鼓励学生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激起竞争意识。

第三步:媒体呈现配有介说词的图片,如:乌贼的墨囊;含羞草的叶与多暴雨的环境相适应;尺蠖的拟态等等,让同学们认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与环境摩合,自身不断进化、生存下来而形成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便提,以后高中会学到。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这部分的知识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步:让学生亲身验证“生物也可以影响环境”这一结结论:

课前亲自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课上交流。这样安排体现

1、有做事的过程;

2、有明确的目标;

3、有明确的结果;

4、使用语言传达信息

5、体现过程的真实性。

这是任务型教学的五要素。交流时注意: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过程是比结果更重要,但在这儿,由于结果涉及到对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应以激励和引导。

学生从“做中学”中亲身验证了植物对空气的湿度有影响,有利于认识生物是可以影响环境的。

第二步:再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a、地下耕耘者是哪种动物,它对自然界有什么益处?

b、为什么我国开发西部强调要退耕还林和还草?从生物对环境产生的作用这个角度来认识生物的存在确实影响着环境。

第三步:让学生尝试举例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并及时反馈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

第四步:播放动画“屎克螂出国记”,以生动的画面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在学生注意力即将分散的时候再一次激起他们的兴趣。

3、技能训练:

这是新教材的一个别有用心之处,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优势。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看谁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培养思维能力。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本课收获,这点很重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及时帮助他们构建概念,点睛突出“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生物学观点。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生活在生物圈,对环境的破坏必将回报给人类,所以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多么重要!

(三)作业练习:

1、在一个繁殖季节里,一条鲤鱼能产几十万粒卵,而一般的小型鸟类只产几个卵,你能其中的道理吗?这是不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山羊绒又细又柔软,组成的产品十分昂贵。山羊比绵羊好养,它连草根都啃食。于是一些牧区大量饲养山羊,这对环境会有什么影响?

这是两道开放性题,既能达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又能煅炼思维,体现知识与社会、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有所用。

整个教学过程的逻辑顺序就是这样安排的。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支撑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多姿多彩的生物课堂中,愉快地“享受”学习。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4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三节真菌以下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手段及教学流程、教学评价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诚请各位给予批评指正。

本节课的设计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教学中通过学生原有的知识贮备和心理特质为出发点,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兴趣,引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个过程为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设置了广阔的空间。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的内容安排第一节内容是《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第二节内容是《细菌》,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了解微生物一些特点。但是对于真菌区别于细菌的生理特点和生殖方式还比较模糊,本节虽然知识结构并不复杂,但从科学技术与生活实际的角度看,内容和形式不容忽视,因为它为提高同学的实践能力、体验知识与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和机会。

2、补充和拓展教材

由于本节的知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能亲自利用显微镜观察真菌的形态结构知识,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充分体现生物学科的学以致用的特点,让生物来源于生活,走进生活我对本节的知识内容进行补充和拓展,利用多媒体播放健康小帖士,提出了有关真菌联系生活的问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细心观察及积极探索的精神。

二、说教学目标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是例子”,本节课根据教材的要求、学生的知识贮备、生理特点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确立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各种食用真菌的形态,知道青霉、曲霉的形态结构。

2、学会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二)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思考、阅读、知识竞赛动手制作和课堂评价的等多种方法,提高观察通能力、动手能力、合作交往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科学知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真菌给农民带来巨大效益为由,鼓励学生热爱生活,以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为契机,养成健康的生活的生活方式。

三、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新课标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本节课首先利用视频资料做“导入”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舒缓了学生紧张的情绪,为提高有效教学奠定了基础。同时巧妙渗透养殖食用真菌不但丰富饮食文化还给人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采用观察讨论法、阅读分析法与合作探究法等多种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并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强直观性和形象性,突出了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将微观的知识宏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降低了本节的知识梯度。恰当的运用教学评价方法鼓励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快乐的学习!

本节课教材安排用放大镜观察桔子和面包的菌丝和孢子的形态,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反复的验证,普通放大镜根本就不能看到孢子的形态,书中的图片是经过显微镜观察,通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质疑,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将生物学知识与健康生活紧密联系,开设了“真菌知多少”的知识竞赛,让生物学来源于生活、走进生活,真正体现学以致用。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贯穿时始终,增强直观性,鲜艳的色彩和动感效果,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课堂的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说学情分析

1、七年级学生已不再象六年级那样只对直观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知识感兴趣,他们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的目光来观察生活,知识贮备较丰富。尤其对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微生物知识具有浓厚的兴趣。

2、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1)兴趣:普遍感兴趣,但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已不满足教师对教材知识的简单重复。

(2)思维:偏重于形象思维,对片面,零碎的材料尚缺乏一定的概括分析能力。

五、说教学评价

评价的目的:促进学生内在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个学生看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明确努力方向,不断调整学习策略。

设计评价方式:自我评定生生互评教师评定。

自我评定:学生通过自评,不断自醒和反思,形成有效和符合个性特点的学习策略,最终成为学习的主人。

生生互评:通过学生之间的互评,取长补短,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教师评定:激励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其信心,培养合作精神,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说教学流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观看视频《走进嫩江农场养殖园》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

视频资料舒缓了学生紧张的情绪,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将学生从课下的分散状态很快的集中在学习知识的状态。巧妙的引入本节的知识内容,利用问题将新旧知识有效融合在一起。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利用快速抢答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抢答认识各种食用真菌。

教师及时作出评价。

【设计意图】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不但丰富了知识,而且通过抢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竞争,运用恰当的评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2、出示阅读提纲,通过观察桔子和桂元、实物投影观察米饭孢子学生自读、齐读、小组合作学习等一系列的方法,描述青霉和曲霉的形态结构,完成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设计意图】

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有目标的进行学习活动,对于学习习惯差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引领作用,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通过自读和齐读及时发现问题养成学生学习的自律性,通过观察鼓励学生敢于质疑的挑战精神。同时运用实物投影巧妙的渗透了真菌的生殖方式,不但拓展了知识内容而且将微观的知识宏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降低了本节的知识梯度,养成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出示表格学生根据已经获得的知识进行小组合作交流,独立填写,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

通过一系列的训练学生对本节的知识内容已经有了零散的掌握,为了培养学生的归纳问题和总结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独立完成这一教学活动。对于独立完成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采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真正达到分层次教学。教师的巡视,及时了解学生的反馈信息,利于后续教学的更好的完成。

(三)归纳总结巧手制作

学生自由回答本节课的收获与感悟,阅读教材64页制作孢子印,布置课外活动。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制作,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小组合作。

【设计意图】

总结本堂课教学重点,突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强化记忆,培养收集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制作孢子印七年级的学生完全可以独立完成制作,教师要大胆放手,解放学生的双手相信学生的动手能力。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四)实际应用健康生活

出示多媒体利用抢答的形式完成常见的与真菌有关的生活知识。教师恰当的利用不同的评价方式,总结本节的内容。

【设计意图】

结合本节课的知识内容联系生活提出问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细心观察及积极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的热情,激励学生健康生活快乐成长。

本课的板书设计清晰、简洁、突出本节的知识重点。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生物的特征》这节课是本套教材的开篇内容,它交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从而为本学科指出了研究的对象。本节内容的呈现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避免了从理论到理论的弊端,从而召示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将发生很大的变化。由此可见,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学生能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珍爱生命的情感。

3、教学重点

(1)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4、教学难点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讨论的组织。

二、学情分析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还带着稚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的初一新生,他们还不懂什么是生物学,虽然具有一些小学自然课基础,但对生物的特征只具朦胧的认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不强。

三、说教学方法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讨论法、探究法。把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东西拿来做教具,充分设疑,调动学生主动思考,引导学生认识生物,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生物的特征,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四、说学习方法

学生以小主为单位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五、说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目前我校还没有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基于这种实际条件,我一实物为教具,准备大量的生物和非生物实物,及一些图片。

2、学生准备:学生准备实物,如蘑菇,含羞草,瓢虫,水瓶等

六、说教学过程

1、小组竞赛,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一开始上课,先进行一个小组竞赛,教师把师生课前准备的实物放在一起,要求各小组把它们分成生物和非生物两类写在纸条上,看哪组正确率最高,然后排列名次。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抓住了初一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既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又增长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而且能提高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2、充分质疑,分析讨论,畅所欲言

从上面的竞赛内容,順理成章地提出本节课要讨论的重点问题:

(1)怎样区分生物和非生物?

(2)生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然后分小组进行讨论,讨论后全班交流,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这样不仅有利于解决问题,还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锻炼,真正体现新课标的面向全体学生的宗旨。通过这一过程,教师收集学生的正确观点,纠正学生错误观点,使生物的共有特征在学生头脑中渐渐清晰,以利于接下来的教学的顺利进行。

3、举例和讨论,突破重难点

通过以下的教学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从而突破本节的重难点。

(1)小组讨论:人为什么要吃饭?动物都要吃东西吗?植物也“吃饭”吗?它们吃什么?这些都说明了什么问题?

问题一出,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纷纷亮出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还争得面红耳赤。这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了知识,最后在教师适当的讲解下各小组达成共识,得出结论: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小组讨论:人为什么要大小便?动物都要排出体内的废物吗?动物还有哪些排出废物的途径?植物是怎样排出废物的?这说明生物都有什么现象?

通过学生的讨论,最后得出:生物都要排除体内的废物。

(3)小游戏、小讨论:拿东西在小组成员眼前晃一下,他会怎样?或拿东西想打他的头,他会怎样?为什么会这样?植物会对刺激做出反应吗?怎样证明你的说法?

对这些现象的原因,学生能解释的很少,而且解释的也不够到位,特别象植物对刺激有明显反映的例子少。这时教师做适当的解释得出结论即可。更多的疑问作为质疑留给学生,激发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究的欲望。最后总结出:生物能对刺激作出反应。

(4)小竞赛:

举例说出生物繁殖的方式,看哪组举的多。谁能说出生物体是有什么组成的?生物都能由小长大吗?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回答这些问题,比谁的知识丰富,谁为小组作出的贡献大。由此启迪学生,平时要多用功学习,将来才有胜过别人的希望。“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鼓舞”,在学生热情高涨的时候,由学生总结出:生物都能生长和繁殖,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什么样的,学生并不清楚,由此设疑,为以后的学习设下伏笔。

(5)学生讨论:

小猫掉到水里,长时间出不来会淹死,死亡原因是什么?植物也要进行呼吸吗?由此你得到什么结论?

通过学生分析讨论,让学生把所知道的告诉给其他同学。通过表达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得出: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因学生知识有限,只要求知道什么是呼吸,而不能对呼吸进行深入地探究。

4、课堂小结,课后延伸

通过以上的学习,让学生总结出生物的特征,教师板书。

同时提示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生物,如果你对课本中提出的生物的特征有什么不同意见而需要补充和建议的话,课后可以进一步观察生物,查阅相关资料。

5、课堂练习

小组间举出不同的例子,相互提问是生物还是非生物,教师做裁判。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在本节中有一个“膝跳反射”的实验和“测定反应速度”的探究活动,通过膝跳反射可引出反射的定义和反射弧的组成。“测定反应速度”的探究活动,不需要任何复杂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只是需要二至三人一组,相互配合来完成,从而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充满情趣。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性目标

本节课的内容都是以生活事例来引出相关知识的。而且这些事例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学生们容易理解。本节课以课标为依据减少了一些名词术语。例举了“望梅止渴”的例子,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利用这些事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浅入深的将知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符合认知规律。我旨在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以下几个方面:

1、描述出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能够举例说出简单的反射和复杂的反射。

3、简单说出反射弧的构成。

「二」技能性目标

本节课推出了一个实验和一个探究活动,这更加丰富了课堂内容。通过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还能加强多种能力的培养。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中来理解知识,更体现了素质教育。因此,确定能力目标如下:

1、模仿教师的演示,学习膝跳反射实验的方法。

2、体验科学探究活动。

3、通过小组学习,来逐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归纳整理及表达交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由于我校教学条件有限,通过学习、做实验和参与探究活动,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确定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激发学生乐于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描述出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教学难点:识别简单的反射和复杂的反射。

教材教法:教师采用学导式教学方法,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探究学习。

三、教学预设

结合实际情况,根据教材内容的容量和参考书的要求,我将本课课时预定为2课时。现将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和活动预设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亲身经历,亲身感受,紧扣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主题。

以小实验活动进入新课。

在讲解新课之前让学生配合教师完成一个小实验:一名学生被蒙住眼睛,教师用一个牙签刺其手指,其他学生观察该学生做出的反应。只是该名学生感受到了,为了让其他学生也亲身经历、亲自去感受,我又让学生之间相互配合去完成一个小活动——打手板:甲学生去打乙学生的手掌,乙学生迅速躲避。每位学生进行十次,看看谁被打到的次数是最少的。

学生做完小活动之后,给学生设立一个问题:这两个活动是在人体什么系统的调节下完成的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又继续设疑:该系统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调节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方面的问题。利用计算机展示出本课的课题“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很自然的引出新课。

由亲身感受实验和对事例的分析,总结出反射的概念。

师说“面对课题学生可能会产生疑问:反射!什么是反射呀?先不急于知道,我们再来做一个小实验。该实验是医学上常用来了解人体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情况的,这就是——膝跳反射”教师用计算机展示出“膝跳反射”的实验要求、步骤及注意事项,并请一位学生配合教师进行演示。由两名学生组合成一个小组去进行该实验。实验后请学生分别来谈谈感受,并继续又举出排尿反射和课上的缩手反射,请学生们以前后两人为一个讨论小组进行分析:这几个活动都称之为“反射”,那么反射是由人体的哪个系统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具有什么特点的反应活动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尝试着自己来总结、归纳出反射的定义,最后由教师用计算机展示出反射的定义,这样使得学生对所获得的知识印象深刻。

「二」融会贯通,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事例,突破重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中的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理念,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学或合作学习总结归纳出相应的知识点,并且能够学以致用。如果学到了一些知识,而不能将它运用到生产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我想这应该是教育的一个遗憾。通过学习可以逐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整理归纳的能力。

运用反射的概念来解释一些人的活动,从而说出反射是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从而解决教学重点。

“既然我们现在知道了反射的定义,那么谁还能举出其它反射的例子呢?并说明为什么这些事例是属于反射活动?”学生讨论并回答。这样不但是学以致用,而且还逐步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分析事例,找出本质上的区别,识别出哪些是简单的反射,哪些是复杂的反射,从而解决教学难点。

“对方才大家所举出的例子,我们来分析以下,看哪些是人类生来就会的、比较简单的反射活动呢?哪些又是人类经过长期的生活经验积累起来形成的比较复杂的反射呢?”教师和学生一同进行分析,促使学生又能举出其它反射的例子。

「三」学科整合、寓教于乐,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体现学科整合的教育机制,使活跃的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我们在前面所举出的例子都是人类的一些反射的例子,那么动物是否也具有反射活动呢?请举例说明!”学生举例后,教师设问“人和动物都具有反射活动,哪些反射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呢?”进而引出“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反射”是人类所特有的这一知识点,对于该知识点除了教材中的“望梅止渴”的成语典故,教师又用计算机展示出“画饼充饥”和“杯弓蛇影”成语典故的例子,让学生来进行翻译和分析。又加进了“听口令,做相反动作”的小游戏。

「四」以问题的形式,为下一课留下伏笔,设置铺垫。

“方才我们在做听口令的游戏的时候,有的同学做的快一些,有的同学慢一些,有的做得正确,有的做得有些失误,你们是怎样看待这种现象呢?”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后,教师“有的同学说到反应速度的问题了,那么我们就来做一个测定反应速度的探究活动。大家在课下阅读104页的探究活动方案,复习一下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是什么?你能否将书中的提出问题和做出假设这一部分填完整,形成一个完整的探究实验计划呢?如果有的同学认为你的小组还有其它较好可行的方法也能“测定反应速度”的快慢,请你写出你的探究计划,在下一节课我们进行交流后并去实施。”

「五」表达交流,畅谈心得

“在本节课中我们做了许多活动,通过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呢?”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7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生物学下册第四章第三节一一《输送血液的泵一一心脏》。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程序等方面,说说本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人体体内物质的运输是依靠人体循环系统来完成的。人体循环系统包括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循环系统两部分。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三部分组成。其中心脏是推动血液在体内循环流动的动力结构,所以本节的重点是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这节内容的学习为学习血液循环奠定了知识基础。

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人体心脏的位置。

2、理解人体心脏的活动规律。

3、掌握人体心脏的结构特点,以及与其相连的血管。

(二)能力目标:

(1)识图能力的培养,通过观察,识别人体心脏的外形图,解剖图和图示的方位,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2)观察能力的培养,通过指导学生观察新鲜的猪心脏,观看课件的有关内容,使学生掌握观察心脏结构的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总结心脏瓣膜与心脏内血液流动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思想教育:

通过有关内容的学习,说明体育锻炼对心脏的有利影响,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心脏潜力,增强体质。

电商客服工作总结

(四)教学重点分析:

人体心脏结构和与其相连的血管关系复杂,它们共同构成血液流动的管道,心脏是促使血液在这个管道中流动的重要动力器官,掌握这部分知识为下一节血液循环奠定了基础。因此,心脏的结构及其相连的血管是本节课的重点。

(五)教学难点分析:

血液在心脏内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动,即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倒流,这是由于心脏内具有瓣膜,心脏瓣膜只能朝一个方向开启,从而控制血液在心脏内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动。而且,心脏瓣膜的位置及其开启,关闭与心脏内血流方向的关系是比较抽象和复杂,是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因此,为本节课的难点。那么如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

二、下面我来说说教法

1、自学导思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2、直观教学法。通过观察新鲜的'猪心脏,媒体动画演示,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逐步将学生从感性的认识引导到理性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三、说说学法

1、指导观察新鲜的猪心脏,图片和媒体动画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随着老师的设问,学生自学教材,主动思考,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指导学生发现并掌握知识内在的联系,总结出生物学的"统一"原理,并学会运用这种原理指导学习。

下面通过教学程序来谈谈教法、学法的具体运用。

四、教学程序

首先,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展示,学生观察课件内容,老师举例说明汽车开动要用发动机,抽水要用水泵,人体内血液流动也需要动力,这就是心脏。设问:那么心脏有什么样的结构和功能使它能起到动力作用呢?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引入新课。

其次,新知识传授(约35分钟)

1、学生活动:要求学生把右手放到左胸,感受自己的心脏搏动,初步了解心脏的位置。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胸腔透视图,心脏的位置。展示人体心脏外形图,观察心脏的形态,识别人体心脏的各个方位。

2、识别心脏的各个方位后,通过观察猪心脏的挂图结合课件,讲授心脏的结构。首先指导学生观察,比较心房壁和心室壁的厚薄。再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的人体四种基本组织,同时设问:从心脏壁的厚薄来看,心房与心室有什么不同?左心室与右心室又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讲出心脏的组成及心脏壁的厚薄。然后结合人体心脏解剖的课件,分部观察人体心脏的四个腔,使学生明确左心房与左心室相通,右心房与右心室相通,左右两边不相通。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继续观察新鲜的猪心脏,找出与心脏相连的几条大血管。同时教师边讲边画出心脏结构简易黑板图,肯定左心房连通肺静脉,左心室连通主动脉,右心房连通上、下腔静脉,右心室连通肺动脉。最后用课件展示心脏解剖图,要求学生写出心脏四腔及连通的大血管,加以巩固。这样,由分解到综合最后形成整体概念,重点突出,使学生掌握人体心脏的结构。

3、在学生掌握心脏的结构及其相连血管知识的基础上,讲授心脏瓣膜的位置及其开启关闭与心脏内血流方向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难点,为突破难点,我准备利用多媒体手段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首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68页,通过指导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然后,课件展示人体心脏瓣膜纵剖放大图,指导学生观察人体心脏瓣膜的位置与开关方向;紧接着课件展示人体心脏瓣膜横剖面放大图引导学生观察心脏瓣膜的分布及组成。设问: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有什么特殊的结构?通过观察与提问使学生明白心脏中有房室瓣和动脉瓣,房室瓣位于心房与心室之间,只能朝向心室开,动脉瓣位于心室与动脉之间,只能朝向动脉开。在此基础上,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心脏瓣膜控制血流方向的作用,课件展示血液在心脏内流动的动画图,显示血液在心脏内流动的方向与心脏瓣膜开闭的关系,同时设问:"同学们,从图中我们看到血液在心脏中是如何流动的?心脏瓣膜在血液流动中起什么作用?"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从而归纳出瓣膜的开闭与血液流动的关系:即心脏瓣膜能控制血液按一定的方向流动,也就是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倒流。这样,通过多层次,多方向的反复观察和教学,难点被逐一突破。

4、通过以上的学习,教师接着可提问:"人体心脏的功能是什么?"从而归纳出人体心脏的功能是推动血液在血管中循环流动。然后又问:"体育锻炼和适宜体力劳动对心脏有何好处?"对学生进行卫生保健的教育。

最后是课堂小结:课件展示心脏解剖放大图,结合板书设计,请学生自己归纳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板书是对教学内容的总结概括,我的板书设计见附表,这种板书设计突出重点,突出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简洁明快,体现了板书设计的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与艺术性。

附板书设计: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一一心脏

1、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左心房一一连通肺静脉

左心室一一连通主动脉

右心房一一连通上下腔静脉

右心室一一连通肺动脉

2、防止血液倒流的结构

房室瓣一位于心房与心室之间

动脉瓣一位于心室与动脉之间

五、教学思想

下面我简要地说明一下,这样进行教学设计的优点,以及理论依据。

1、注重生物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充分利用模型、实物、特别是现代多媒体教学等直观手段,动与静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形象生动,突出重点,易化难点。

2、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教学设计中有大量的学生活动,充分给予学生表现的空间,活动的空间,思维的空间,通过启发式教学,逐步引导观察和思维,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地位、作用

浙科版教材必修模块展现了从微观到宏观的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细胞、个体、群体、生态系统等,本模块主要揭示生物在种族繁衍、生命延续过程中,生物的遗传变异规律,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这一节以第四章《生物的变异》为基础,从宏现上对生物界的进化作一个广度上学习,并且为第六章中人类遗传病的学习设下伏笔,是为形成正确的生物进化观,建立协调统一的唯物辩证观提供了素材。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中课程目标,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解释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等概念,说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举例说明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2)能力目标:运用数学方法讨论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通过观察图片和阅读教材,发展学生分析资料、交流信息的能力,增强对所学知识的表述及应用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以达尔文自然选择为中心的现代生物进化论,对学生进行进化、适应的生命科学观点教育,同时渗透生命物质不断变化发展,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教育。

3、说重点

①种群、物种、基因频率、隔离等概念,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学生在初中仅接触过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对生物界完整的进化进程欠缺系统性的理解,再加上学说本身理论性强,要求学生理解并用理论解释现象存在一定的难度。

②种群的基因频率。基因频率是在掌握了基因库的基础上从数学的范畴角度对基因作分析和归纳,从而使生物界的进化具体内容(表现)上升到理论实质的高度。即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可以说,能否正确理解基因频率,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生物进化论的实质性理解。

4、说难点

基因频率:基因频率是人们对基因库中的基因所做的一种统计和分析。由于基因库本身较为抽象,学生不易接受,因此增加了对基因频率学习的难度。

5、说突破重难点的关键

比较法,列举典型事例法,边讲边练法。

通过这些方法让学生积极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1、说学情

经过前面遗传学与自然选择学说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形成进化论的观点,知道了环境对生物进化的作用,同时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探究方法。因此本节课将采用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与探究、讨论、讲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将进一步运用科学学习方法如:阅读、思考、分析、讨论、探究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根据自身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发展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自身的获取信息素养。

2、说教法

根据教材知识及学生实际情况,本节课主要以启发式教学为主,适当地加以讲授,并与学生归纳、探究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3、说学法

为启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掌握知识发展思维的同时,着重让学生深入理解,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进化观。在学法指导上我采用知识迁移法,逻辑推理分析方法等。

三、说教学过程

1、通过上节课内容以问题探讨的方式导入教学;

2、具体举例帮助学生理解

3、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4、巩固与练习

本节课的引入,可以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的某些观点,与现代遗传学所揭示的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之间引发的问题冲突开始,通过问题探讨,使学生初步了解一种生物个体的有利变异的基因,只有在该种生物的某一群体中才能传递、扩散,这个群体就是种群。

问题1:怎样的一群生物个体可以称为种群呢?一个生物"种"或"物种"与种群有何区别呢?

通过举例如"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是一个种群","一片草地所有的蒲公英是一个种群",试着让学生去总结出构成种群的几个要素(①一定区域;②全部;③同种),通过比较,使学生初步理解种群和物种的概念。

问题2:种群内部的生物之间是处以怎样的关系?

学生讨论,初步认识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并认识到提出新的概念在研究中的意义。

问题3: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的传递有什么特征?

引导学生从基因的角度思考:种群在进化过程中即传种接代中→师生共同归纳①基因传递具稳定性→引出种群基因库的概念及稳定性。②基因传递存在变异性→基因库的可发展性。使学生认识到为什么要提出并研究基因库和基因频率。使学生初步理解基因库和基因频率的概念。

通过具体种群的一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使学生学会计算基因频率的方法。

从后代的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的计算结果中,使学生发现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的变化规律。

问题4:自然界种群的基因频率能世代不变吗?为什么?

使学生能够领会到自然界的种群发生变化是必然的。

问题5:影响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因素?

突变和基因重组,使学生了解自然选择作用,归纳突变和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因此他们只是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探究"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1、指导学生阅读桦尺蠖种群变化和抗青霉素细菌的资料,依据这些事实明确提出问题,要与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变化相联系,而不仅仅停留在适者生存的层面上。

2、做出假设。针对事实和问题,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提出假设。在这里,假设可以是:黑褐色的生活环境,不利于浅色桦尺蠖的生存,对黑色花尺蠖生存有利,这种环境的选择作用使该种群的S基因的频率越来越低,即自然选择可以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3、进行简单数学计算,加深理解。完成课本活动"用数学计算证明遗传平衡中的种群基因频率计基因型频率不发生变化"。可以将全班分成几个组,各组设定的比例不同,但计算后代的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都不变,即完成总结归纳。

探究之后,教师应强调,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可以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第一课时可到此结束)关于"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内容的教学,可直接使用教材中的引言,引出物种的概念。指出人们是如何定义物种,至于为什么如此定义物种可以不深究,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依据物种定义,举例说明并区分物种。学生理解物种的概念后,教师可以在提出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虽然基因频率发生很大的定向变化,但并没有形成新物种的原因,并通过师生套路得出,只要物种的种群之间和种群内部个体之间,没有形成生殖隔离,基因交流就不会停止,遗传组成的差异就不会拉大,新物种就难以形成。什么因素可以阻止种群间基因交流呢?由此可引出隔离的概念。

学生初步理解隔离的概念之后,可以安排学生讨论隔离的各种可能的方式,教师归纳出隔离的类型。然后组织学生阅读分析教材中的"资料分析",组织讨论"资料分析"中提出的几个问题。最后教师应强调,一般情况下,地理隔离是生殖隔离的先决条件,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一个物种的两个种群,就成了两个物种。

关于"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内容的教学,可以学生自学为基础,教师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的方式推进教学过程。使学生理解共同进化的含义,无机环境的变化、无机环境的复杂化和多样化、有性生殖的出现和生态系统结构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对生物多样性形成的作用。

最后,组织学生讨论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9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开花和结果》。下面,我将从设计理念、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与反思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设计理念

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要遵循面对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让学生从关注身边的事情开始,强调生物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社会的关系,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生物不仅使学生了解生物的奥秘,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生物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中的第三节。本章以被子植物为例讲述绿色植物的生命周期,按照被子植物生长发育的顺序,依次讲述了“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开花和结果”。本章内容要突出植物体自身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还要突出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本节课知识点清晰,内容看似简单,但知识较抽象,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想方设法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而且要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自己一步步探究出结论,从而解决问题,获得知识。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以及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学生实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概述花的主要结构。

(2)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花的解剖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自学能力。

(2)通过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同花、果实、种子对于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

(2)养成爱护花的习惯,珍爱身边的一草一木。

3、教学重点:概述花的主要结构,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

4、教学难点:被子植物的受精过程。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对于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希望能够亲自解开其中的奥秘,若引导学生对此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开花之后会结果?开花和结果到底有什么关系?”学生即会被此问题所吸引,而迫切想揭开谜底。把握学生这一心理,我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媒体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掌握知识。

四、说教法

根据学生的以上特点,以及教材的结构,我将教学方法定为如下:

1、在第一部分花的结构中,我大胆地使用了探究性试验,我认为生物教学中,教师有责任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进而达到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达到对花的结构这一知识点的掌握、

2、在第二部分传粉和受精中,传粉的过程比较直观,我主要采用谈话法,讲授法,同时打出图片让学生观察、分析思考,进而理解传粉。而受精这一过程比较抽象,我主要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变抽象为具体,进而易化难点。

3、在第三部分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中,学生对花和果实种子都比较熟悉,我主要让学生对比花和果实种子的图片,进而明白花的子房壁发育成果皮,子房里的胚珠发育成种子。

五、说学法

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则主要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课上的探究活动,共同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

六、教学过程

1、花的结构

教师首先打出《十大名花》的图片,引起学生的感性认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问题“为什么开花后一定会结构呢?花和果实到底有什么关系?”那就从花的结构开始研究吧,从而引入“花的结构”这一部分的学习。

然后,学生以4个人为单位,对照课本上的图片,对百合花进行解剖,观察它的花托、萼片、花瓣、雌蕊和雄蕊,本活动使学生在合作的探究的基础上认识花的结构。再用多媒体展示花的各部分结构,以补充实验的不足,加强知识内容的直观性,达成第一个知识目标——概述花的结构。并讨论两个问题:

(1)花的哪一部分将来发育成果实?

(2)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

通过进一步探究:假设一朵花的雌蕊被害虫吃掉了,这朵花还能发育成果实吗?再通过一个想一想:“这些结构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什么关系?”过渡到下一个内容《传粉和受精》的学习。

2、传粉和受精

用教授法引出传粉,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就是传粉。指导学生阅读书本中材料来了解虫媒花和风媒花的区别,用课件对比虫媒花和风媒花的区别,再用幻灯片播放出图片让学生正确判断出虫媒花和风媒花,然后创设情境:“如果遇到阴雨天,虫和风的作用就不大了,会出现缺粒现象,该怎么办呢?”从而引出人工辅助授粉。课本中将人工辅助授粉安排在第三部分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中讲授,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我将其安排在传粉这一部分来讲解。

受精这一部分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我首先利用放大的子房纵剖图复习前面刚学到的雌蕊的结构,让学生对受精的过程有一个结构上的认识基础。然后再让学生观看受精的过程,首先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它能够让学生对受精的过程有个理性的认识。接下来,教师在以上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解受精的过程,最后教师逐步引导学生描述受精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同时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在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这一部分,学生对花和果实种子都很熟悉,他们可能不能明白展开的花是怎么样跟果实和种子扯上关系的。因此我主要在大屏幕中放出花和果实种子的对比图,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进而明白花的子房壁发育成果皮,子房里的胚珠发育成种子,从而掌握这一知识点。

七、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这节课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观察──探索──整合”的教学法,由创设情境入手,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小组互动交流,得到问题的答案,再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整合,让学生掌握本课的知识,各种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2、不足之处

本课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知识点比较多,活动多,教师需要很好地驾驭课堂,控制好每一个环节的时间,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在探究时,有些学生喜欢探究,在参与教学中表现得活跃、主动,但有些学生却不喜欢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小组讨论和合作时,总干一些不相干的事,比较难以控制,在这一点上本人做得还不够。因此,今后要下功夫了解每一个学生,要尽可能为所有学生创造一个表现的机会、获得成功的机会,要善于引导、善于鼓励。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10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下面我从五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教学分析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人教版教材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第一节的内容。它位于初中生物教材体系起始阶段,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为下一节学习“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是初中生物的第二节,学生对生物学还不甚了解,所以这节课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对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学观点,从整体上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根据《课标》要求,我确立以下三维目标:

1、举例说出光、水、温度等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通过实验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及设计实验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3、培养学生培养学生爱护大自然、保护生态平衡的情感。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举例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我力求通过设计多个探究性活动,让学生体会、感悟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为: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由于本活动是初中生物课的第一个探究性实验,教师要告知学生探究的一般过程,帮助学生设计探究方案,引导学生尝试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试验,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三、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目标,本节课教师的教以情境启导为主,学生的学以活动探究为主。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课前准备和课内教学。

课内教学分四个环节,第二环节“活动探究”是本节课的主体部分,共设计了4个探究活动,其中第二个活动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下面我具体说课内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热情洋溢地对学生说: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件小礼物——《晏子使楚》的视频片段,你们想看吗?

视频导入落点在:使学生认识“生物的生长受一定因素的影响”,结合图片让学生进一步感知“生物的生长与环境有关”。不仅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还为后面的活动探究创设了情境。

(二)活动探究,感悟新知

活动一:生物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

通过精问启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思考,自己去感悟“生物的生存要依赖一定的环境”,然后再去自己寻找有哪些因素。在此基础上,学生理解生态因素的概念和分类就水到渠成了。

活动二:非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

首先具体指导学生实验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指导过程如下:

如果不一致,我们应该怎么做?

启发学生明确,应重新作出假设、设计方案等再次实验探究。

教科书中的第一个探究实验,无疑是好奇心极强的初中生爱上生物学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理由,同时也是激发学生探索欲望的最佳契机。本活动力求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师具体指导学生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同时尝试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学生亲身经历了这个实验,先操作,再体会感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来获得知识。

活动完成后,我组织学生讨论:你打算将鼠妇如何处理?

引导学生认识应该把鼠妇放回大自然,用实际行动爱护动物。

对活动的总结还包括对本次实验过程的归纳总结,教师有意识地点出进行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

那么除了光、水分外,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还有哪些呢?学生边看资料边感悟,再请一名学生归纳:

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光、温度、空气、水分、土壤等。

没有生命的物体,称为非生物因素。

活动三: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的生活

在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中,是否还存在一些有生命的因素呢?

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图片。

学生交流明确:生物间的共生关系、竞争关糸、合作关系、捕食关系会极大程度地影响生物的生活,生物因素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活动四: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会影响生物的生活,每一种生物必须依赖一定的环境,那么生物只能被动地受生态因素的影响吗?

让学生观察四组图片,感悟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必须适应环境,同时,生物的活动也影响着环境。

通过实例让学生去感悟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及影响。在活动中始终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展示一组人类对环境破坏的图片。

让学生去感受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特别是人类对环境的破坏,让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直面学生,让学生在心灵深处产生震撼,强烈意识到环保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讲环保意识深植学生心中。

(三)梳理总结,形成系统

先由学生自我盘点这节课的收获,然后师生共同回顾,梳理板书:让学生在掌握“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并影响环境”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得到“生物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这一基本观点,实现知识树的建构。

(四)练习巩固,拓展迁移

1、据图找出与水稻生长有关的生态因素。

2、材料分析: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并将以前因好奇心产生的学习兴趣转化为一种理性的学习责任,鞭策学生去探索生物世界的奥秘。

3、课外探究:复习巩固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逐渐形成理性认识。

五、优化思考

1、本课活动设计避免了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建立、忽略生物学观点的形成。遵循实践—体验—感悟—建立概念原理—形成生物学观点的认知规律。

2、本课探究性实验的过程始终注意对学生进行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对探究技能和方法的训练。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多多指教,谢谢!

点击展开全文
你关注的
课件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_课件运用了什么技术手段课件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_课件运用了什么技术手段 幼儿园通知_幼儿园通知停课幼儿园通知_幼儿园通知停课 中秋放假通知_中秋放假通知公司中秋放假通知_中秋放假通知公司
相关文章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精选10篇)(七年级生物实验课说课稿)七年级生物说课稿(精选10篇)(七年级生物实验课说课稿) 高一需要学习哪几门科目_高考改革高一怎么选科目高一需要学习哪几门科目_高考改革高一怎么选科目 《童年的发现》说课稿(童年的发现说课视频)《童年的发现》说课稿(童年的发现说课视频)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课件)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课件) 居里夫人传读后感600字_居里夫人传读后感500字左右居里夫人传读后感600字_居里夫人传读后感500字左右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节录阅读习题及答案_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在线完整阅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节录阅读习题及答案_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在线完整阅读